聚焦基层社会治理改革,破解养老服务的阻力和瓶颈难题
受传统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模式。社区支持下的居家养老被认为是成本更优、财政负担较低、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方式。当前,不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政策文件中,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内涵、社区在养老服务中的职能定位以及支持作用的认识还不统一,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总量不足,社区支持养老服务的政策和资源碎片化,老年人对社区事务的参与不足,老年人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建立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推动在基层一线解决问题,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始终是我国城乡社区基层治理改革的方向。在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在乡镇(街道)的落地中还存在认识不统一、执行不力、监管不够等现象,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还不能在乡镇(街道)、社区(村)层面得到有效统筹。
为此,要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创新资源统筹机制,构建乡镇(街道)“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着力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米”的供需对接。乡镇(街道)党委、政府承担资源统筹、需求发现、服务组织、回应呼声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属地职责;按照“条块结合”的原则,与职能部门密切合作,统筹辖区内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协调发展,统筹辖区内养老服务设施、项目、队伍一体化推进。要发挥老年人协会的作用,充分反映老年人诉求。
为此,要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创新资源统筹机制,构建乡镇(街道)“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着力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米”的供需对接。乡镇(街道)党委、政府承担资源统筹、需求发现、服务组织、回应呼声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属地职责;按照“条块结合”的原则,与职能部门密切合作,统筹辖区内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协调发展,统筹辖区内养老服务设施、项目、队伍一体化推进。要发挥老年人协会的作用,充分反映老年人诉求。
总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将老龄政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当中,将应对老龄化问题作为一项复杂的、长远的、系统的社会治理工程循序推进。其中,当务之急是以整体性治理为牵引,着力补齐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短板,提升老龄化社会的治理水平。
(黄石松,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