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378万人,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将有近四分之一市民是老年人。
6年前,北京市制定实施《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这也是全国范围内首部关于居家养老的地方性法规。
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表示,目前北京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已经成型,全市建成超过100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覆盖相当大范围,但功能尚不完善,发展也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尚未发展成长为一个成熟模式。
刘维林建议,继续丰富养老服务驿站功能,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家庭环境、养老设施、医养结合、服务队伍等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待提升。
养老服务驿站模式尚未成熟
新京报:近些年,北京建设了很多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今年北京两会上,有代表提出,有的养老驿站面临硬件设施和服务人员短缺,建议整合老旧小区资源用于养老驿站建设,组建专业人员队伍。您对此怎么看?
刘维林:我很关注这方面情况的进展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建议。因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是把养老服务嵌入社区,离老年人最近的服务载体。自2016年北京市第一家养老服务驿站在三里屯出现以来,政府这几年一直在推进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建设。这实际上是要打通老年人“三边”服务的最后一段距离。目前,北京有超过100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覆盖范围相当大,但是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模式仍在探索,我认为还没有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还没有发展成长为一个成熟模式。
新京报:为什么这么说呢?
刘维林:主要是现在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建设规模、功能发挥、效益情况等还不完善。专家分析,说有80%以上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甚至有的关门了。
养老驿站目前面临的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
养老服务驿站需要满足居家老年人的就餐、精神文化、医疗、紧急救助等需求。但大家现在反映,就餐需求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满足,医疗卫生需求满足度更低,精神文化、紧急救助的功能也没跟上。
与此同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造血功能”不足,它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支持、补贴来运营。我们分析,居家生活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消费能力等方面还不够。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还是需要想办法来提高效益,保障可持续地运营和发展。
新京报: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破解的办法?
刘维林:我注意到,北京市民政局最近出了一个加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的办法,支持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更加开放、多元化经营,为居家老人提供多样化服务,包括一些急需的医疗卫生、精神文化、养老产品和服务。我想,破解方法还在探索过程中。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选择哪家养老院还需根据个人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决策。